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史专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家合作编制的《中国共产党100年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付梓问世了,用地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地图集》共包含开天辟地、土地革命、全民抗战、解放战争、大业奠基、艰辛探索、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科学发展、奋进新时代十个篇章,综合使用专题地图、历史照片、史实文字、信息图表和卫星影像等多种表达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上直观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与普通出版物相比,这是一部有高度、有亮度、有厚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作品。
百年党史主题是《地图集》的高度。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砥砺奋进,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了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蜕变。这一伟大蜕变历程不仅是鼓舞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源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增强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地图集》立足百年党史这一宏大主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编排布局,以较高的视角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光辉历程。
精美的地图是《地图集》的亮度。“左图右史、图史共现”。地图具有文字难以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多样,直观感强,诠释历史事件具有空间感和纵深性。《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院士曾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历史上各年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活动,无不带有地理空间的印迹。地图正是表现自然环境、地理面貌和社会现象的最佳载体之一。1938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环衬上的红军长征路线地图,让国内外读者直观认识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地图记录历史,也是很多历史事件的承载者。《地图集》亦为地图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以地图为特色,为有时间维度的党史增加了地理空间的两个维度,多维度地呈现百年党史,不仅形式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在史实表达方面为读者的学习理解带来极大便利。《地图集》中1978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主题地图多为原创,这些地图不仅充实了全书内容,也将对相关教材、学术专著、展馆展示、报刊、电视专题片等提供很好的地图素材。
丰富的内容是《地图集》的厚度。《地图集》主要内容涵盖的史实达一百年之长,如果算上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介绍,全书内容的时间跨度则超过一百八十年(从1840年至今),与常见的地图类主题出版物相比,《地图集》的内容十分丰富。《地图集》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精选出的约一百个主题事件为表达单元,比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既有浴血奋战的太行亮剑,又有艰苦创业的三线建设,还有改革大潮的浦东开发,更有新时代的嫦五取土和天问探火。将一百年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事件集中在同一本图集内展示,通过前后内容对比,读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震撼,有厚度的《地图集》也容易带给读者历史的厚重感。
走心的设计是《地图集》的温度。《地图集》的内容设计与装帧设计均坚持了“传播党史为要、便利读者为重”的原则。在地图设置方面,《地图集》内既安排有五次反“围剿”、三大战役、土地改革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四轮巡视全覆盖等体现党史大事件的主题地图,也设置有985高校与211高校分布、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分布、援鄂医疗队来源分布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切身体会的地图内容,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利于读者产生思考与共鸣。在地图设计方面,根据时代不同各页地图赋予了不同的设色风格,1949年以前的地图基本设计成仿古风格,与历史照片搭配在一起,能带给读者满满的历史感,2012年以后的地图设计风格则着重表现为现代化和时代感,让读者能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辉煌气象。在装帧设计方面,《地图集》的尺寸并没有设计成“有排面”的八开以上大开本,而是从读者阅读实用角度出发,设计成了便于翻阅学习的十六开本,内文纸张也采用了柔和护眼的米黄色纯质纸。
读者的欢迎是《地图集》的热度。20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前夕,从《地图集》中精选出的部分地图在“学习强国”平台的“每日红色地图”栏目上连载,在不长的时间内阅读量突破了3000万人次。《地图集》正式出版后,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可以预期,《地图集》不仅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会为全国读者带去生动丰富、图文并茂的党史知识,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初审:侯兆疆
复审:杜秀荣
终审:于国宏